普洱:非遗+旅游 让文化“活”起来 让旅游“热”起来

时间:2022-06-30来源: 首页-新博88-首页

  绝版木刻、彝族刺绣、镇沅黑陶……普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广博、绚丽多彩。2021年12月,“普洱非遗客厅”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事记(2021年)》,非遗文化逐渐成为普洱的记忆点和旅游形象的新名片。

  近年来,普洱市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拓展非遗传播面。在提升非遗工坊产品品质,开发非遗文创产品的同时,还在旅游景区、休闲街区、夜间集市中“植入”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着力提升非遗文化体验,探索出“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歌舞”“非遗+乡村振兴”的文旅融合新路子,创新性文旅融合新热潮正为人们带来更加精彩多元的文旅生活新体验。

  2022年6月11日是中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普洱市非遗宣传展示主会场系列活动在思茅区红旗广场启幕。非遗歌舞现场展演、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非遗购物节、非遗图文宣传展览等内容吸引了不少市民和游客前来参与。

  “想不到非遗文化还可以用这样生动直观的形式来展现,在这里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游客刘明鑫说。丰富多彩的活动凸显了“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这一主题,让大众在创新中看到非遗、了解非遗、享受非遗带来的精彩生活。

  如今,非遗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既是人们对传承之美、技艺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认知,也是感悟历史文化脉络、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传承是非遗的生命,传承人是非遗的生命线,培养非遗传承人至关重要。近年来,普洱市将非遗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非遗工作一项重点任务来抓,大力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逐步改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多部门联合制订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规范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工作等,提高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目前,普洱市已经初步建立起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非遗保护网络和体系。全市共有各级非遗名录619项,代表性传承人982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3个,传承基地54个,非遗工坊25家。

  在茶马古城旅游景区内,很多铺面内展示着佤族织锦、墨江双龙麻脆等普洱非遗产品,不少游客在非遗产品前观赏、选购,或动手体验非遗产品制作。

  “我非常喜欢普洱的旅游模式,可以把旅行的步调放慢,在旅行中与非遗文化‘亲密接触’。”来自重庆的游客吴苗淼对记者说。非遗与旅游的“联姻”,让普洱多个非遗传承基地成了新的旅游热点,非遗艺术被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被更多人欣赏。

  近年来,普洱市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依托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推进普洱茶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走进乡村、走进景区,运用“非遗+节庆”“非遗+旅游”等模式,将非遗与旅游有机结合,打造多样化的全域旅游文化品牌。

  2021年9月,“普洱非遗客厅”落地,进一步拉近了人们与非遗的距离,为将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搭建了一个新的宣传平台。“普洱非遗客厅”内部主营的普洱非遗类项目产品策划、设计与销售展示等内容,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文化体验和休闲消费的综合性场所,也为普洱非遗文化搭建起了一个集展示、科普、宣传销售为一体的线下平台,进一步帮助普洱非遗传承人、从业者进行市场化、商品化的深度开发设计,扩大推广销售渠道,实现非遗的商品化、文创化、功能化,取得非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普洱非遗客厅”还依托普洱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为旅游者拓展新的文化消费场景,让非遗为旅游赋能,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消费新风尚,实现普洱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古老的传承成为今天的时尚,朴素的匠人成为更多年轻人的榜样,普洱把关于非遗的探索与尝试“搬到”旅游产业中来,“碰撞”出了不同的“火花”,绽放出文化的新生活力。下一步,普洱将持续开展非遗项目与旅游市场相结合的文化创意产品的打造工作,探索并逐步推进“非遗+旅游”工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丰富旅游市场内容、内涵和要素,积极开展扩大非遗交流、合作与宣传活动,不断增强普洱非遗实力和潜能,最大限度发挥非遗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普洱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张珂嘉 苏琳)



上一篇:年轻一代茶客要崛起?维他柠檬茶助力茶饮行业创新机
下一篇:黄浦普洱携手产业合作园区共建取得新突破!